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全球化.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全球化. Show all posts

Thursday, December 17, 2009

巴西左轉 震驚南美

  • 2009-12-14
  • 中國時報
  • 【陸以正】

 金融風暴持續一年半,美國經濟成為一本理不清的濫帳。舉目全球,似乎除中國大陸外,無人能得倖免。許多人原以為南美洲仍是一塊淨土,在廣達一千七百八十四萬平方公里上的十三個國家,日子過得似乎很不錯,其中巴西更是世外桃源。

 一九六○年代我初訪南美,除當時仍為殖民地的蘇利南(Suriname)與圭亞那(Guyana)外,走遍其餘各國。對物產之豐富與生活之低廉,印象深刻。在阿根廷首都Buenos Aires(意為空氣清新之處)旅館早餐,厚幾一吋的頂級牛排,竟然與兩煎蛋價格相同。

 那時巴西首都剛從Rio de Janeiro(意為元月之河),遷到巴西利亞(Brazilia),我特地飛去參觀它的建設。這個全新城市真是氣象萬千:所有大馬路兩側各有四線道供轉 彎車輛使用,中央的六線道遇到十字路口時,橫交道若不走地下,就是高架橋,暢通無阻,自然也毋需警察指揮交通。試想如果台北的十字路口都沒有紅綠燈,開車 族會多麼高興。

 巴西的工業大城聖保羅(Sao Pasolo),有數千大陸變色時,逃難到那裡的有錢華人,他們來自各個省,在那裏享清福。現任僑聯總會理事長簡漢生的父親,就是那時移居巴西的。祖籍雲南的簡漢生本人,一九八三年才當選僑選立法委員,回到台灣。

 南美洲面積如此廣大,總人口卻只三億七千一百萬人。它得天獨厚之處,不僅是因為土地肥沃,農產豐富。巴西的亞馬遜河流域,還有全球僅存的 熱帶雨林。同樣值得珍貴的,是地下埋藏的礦產,委內瑞拉、哥倫比亞和巴西都盛產原油。巴西更有金、錳、鉀、鎳、鈾與各種寶石。它的鐵礦蘊藏量達四八○億公 噸。唯一缺少的是煤礦,過去要向歐洲購買,現在則用燃油替代了。

 南美人的生活水準不比台灣差。拿國民生產毛額(GDP)比較,按購買力平價(PPP)計算的話,巴西、智利、阿根廷、烏拉圭、和委內瑞拉的個人平均生產毛額都在一萬三千至一萬四千美元左右,和台灣前年相等,現在台灣恐怕落在它們後面了。

 真正令人豔羨的是它們的經濟成長率。拉丁人比較懶散,去年的數字尚未計算出來。估計的成長率著實可觀,秘魯高達九.八%,阿根廷八. 七%,委內瑞拉八.四%,哥倫比亞和烏拉圭均有七.○%,巴拉圭六.四%,厄瓜多六.三%,蘇利南五.五%,巴西和圭亞那各有五.四%,智利五.○%,最 窮的玻利維亞也有四.二%。

 南美最基本的問題是貧富不均,高失業率使得富者愈富,貧者愈貧。情形最嚴重的是毒品王國哥倫比亞,有十一.二%人口失業,更有四九.二% 生活在貧困線(poverty line)以下。土人稀少的巴拉圭,仍有五.六%人失業。巴西總人口一九二一萬七○○○人中,原住民只有○.四%,還不滿五十二萬人。五年前,巴西失業率 曾高達十二.三%,現已減至七.九%。

 貧富不均,導致拉丁裔有錢人好吃懶做,積欠外國銀行的 債務數字驚人。巴西雖有這麼高的成長率,但歷年來積欠外債高達二千三百億美元,幾乎超過阿根廷一倍;南美其餘各國都不滿四百億美元。巴西人尤其謊話連篇, 本月初標準普爾(Standard & Poor)提高了巴西債券的等級,但市場卻文風不動。原因很簡單,炒作拉美各國證券的業者心裏清楚,標準普爾評定市場等級的經濟專家必定有問題,才會給它 如此離譜的BBB-評等。

 果然,原想從證券市場上撈一票的巴西總統魯拉(Inacio Lula da Silva)見此計不逞,一不做二不休,索性做出向左轉的大動作。十一月底,他邀請美國的死對頭|伊朗總統馬赫穆.阿瑪迪內賈德(Mahmoud Ahmadinejad)到巴西做國是訪問;算準了這會使華府怒氣沖天(圖取自美聯社)。

 這步棋厲害之處,在於南美洲本已淪入左傾陣營。自從委內瑞拉的查維茲(Hugo Chavez)總統上台,挾其輸出石油獲得的大批美元,以反美為唯一職志。他把古巴的卡斯楚(Fidel Castro)兄弟與尼加拉瓜的奧蒂嘉(Daniel Ortega),引為同志。又有南美第一位土著當選的玻利維亞總統,對所有白人都深懷敵意的莫拉瑞斯(Evo Morales),從旁推波助瀾,拉丁美洲向左傾斜,已成不可扭轉的趨勢。

 有人認為,智利女總統巴契麗(Veronica Michelle Bachellet Jeria)本來就是左派,多一個也沒什麼關係。不知巴契麗的社民黨遵循的是溫和社會主義,與革命性的極端左派不可同日而語。魯拉這步險棋,美國賣不賣帳,大家且等著瞧。

Wednesday, September 30, 2009

G20匹茲堡高峰會後的挑戰

社論-G20匹茲堡高峰會後的挑戰
2009-09-30
中國時報
【本報訊】
 廿國(G20)集團領袖高峰會廿五日在美國匹茲堡閉幕,未來廿國集團將取代八國集團,成為促進國際經濟合作的主要論壇,中國、印度等開發中國家在國際經濟事務的影響力大增。在聯合聲明中,各國將對金融業薪酬與紅利嚴加限制,加強衍生性商品監理,以避免金融機構過度追逐風險。不過,這項初步共識卻沒有具體規範與時間表,未來如何進一步落實,以避免金融風暴再次發生,成為各國最大的挑戰。
 今年四月初,廿國集團領袖在倫敦舉行高峰會,研擬救經濟藥方。當時會場外數萬名示威者高舉抗議標語,憤怒群眾包圍英格蘭銀行,並砸毀皇家蘇格蘭銀行的分行。這次歐巴馬刻意避開金融中心紐約,而選擇在匹茲堡舉行,有意讓場外衝突降溫,並趁機讓各界重新認識匹茲堡從老舊工業城轉型為高科技綠能環保中心的成果。
 前一次倫敦高峰會曾達成多項共識,包括持續擴大財政支出,共同挹注一兆美元振興經濟;加強金融監理,把對沖基金、避稅天堂納入管理;針對金融肥貓的薪酬與紅利設限等。遺憾的是,五個月之後,當時各國領袖信誓旦旦要加強金融監理並嚴格限制金融肥貓的薪酬與紅利等各項改革,仍是原地踏步,毫無進展。
 如今全球經濟逐漸邁向復甦,這次匹茲堡峰會主要議題包括提高金融機構的資本準備,降低財務槓桿的操作;限制金融機構以短期獲利成果作為發放薪酬紅利的基礎;共同設法改善全球經濟的嚴重失衡,例如美國應增加儲蓄、投資並降低消費,中國、日本則應降低對出口的依賴並增加國內消費。
 由於峰會召開之前,美國宣布要對從中國進口的輪胎課徵懲罰性關稅,中美兩國的貿易保護主義大戰一觸即發,所幸歐巴馬強調這是單一個案,化解了危機。這次峰會中各國順利達成共識,將建立一個「強勢、永續、平衡成長的架構」,各國將定期聚會檢視相關政策並做必要的調整,以促進永續發展。這對美國而言,算是一大收穫。
 不過,在金融改革方面,匹茲堡峰會後的聯合聲明卻流於空泛。例如,在限制金融業高層的報酬方面,聯合公報指出,金融業發放偏高的薪酬與紅利將變相鼓勵追逐高風險,未來應避免提供長期的紅利保證,高階主管報酬應依個人表現與公司的長期績效,將一定比例報酬延後發放。大會要求金融穩定委員會在明年三月的高峰會中就上述改革提出報告。不過,外界質疑,這項重大改革缺乏明確規範且沒有訂定罰責,幾乎沒有實際約束力。
 先前歐巴馬曾在雷曼兄弟破產滿一周年之際,向金融業者喊話,強調金融改革勢在必行。不過,民眾對於歐巴馬政府錯失金融改革良機,相當失望。多數學者認為,雷曼兄弟破產之後,美國政府採取一連串措施搶救「大到不能倒」的金融機構,卻未同步進行金融改革,讓金融機構更加有恃無恐,最後倒楣的是全體納稅人。這次匹茲堡峰會後,各國領袖雖然達成加強金融監理的共識,不過,如果沒有徹底落實改革的決心,最終可能淪為空談。
 值得注意的是,在匹茲堡峰會召開之前,法國總統薩科奇委託兩位諾貝爾經濟獎得主史迪格里茲(Joseph E. Stiglitz)、沈恩(Amartya Sen)完成了一份報告。這份報告批判現行一味追求經濟成長的政策,認為應該適時調整。現行以成長為導向的政策鼓勵民眾擴大舉債,好像借來的錢不用還;鼓勵企業不斷擴大生產,好像汙染是零成本。史氏認為,GDP的指標不見得可以充分反映人民福祉,執政者應更關注人民的所得、消費情形及健保、教育方面的普及性。
 兩位諾貝爾獎得主針對金融風暴根源的分析,的確一針見血。各國政府一味追求經濟成長,鼓勵金融業、企業無限制擴張,卻忽略了失業與環境惡化所導致的社會成本。從這個觀點看,要避免金融危機再度發生,廿國集團在匹茲堡峰會針對金融肥貓的薪酬紅利所做的限制,只是最初步的改革,未來更大的挑戰是,政府適時調整長久以來追求的經濟成長目標,把關懷的層面真正落實到人民的福祉。

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11051402+112009093000451,00.html

Thursday, September 24, 2009

觀念平台-景氣復甦的虛幻與真實

觀念平台-景氣復甦的虛幻與真實
2009-09-24
中國時報
【陳柏謙】
 去年九月十四日,雷曼兄弟提出破產申請,同日美國銀行宣布收購美林證券,正式開啟了緊接而來的全球股市大崩盤。詭異的是,才短短不到一年光景,「沿街叫賣的復甦」已迫不及待地出檯,就在雷曼倒閉周年隔日,竟連動見觀瞻的美國聯準會主席柏南克都言之鑿鑿:這場八○年來最嚴重的衰退「就技術面看,很可能已經結束。」
 我們已經度過這場嚴重危機嗎?資本主義又再一次展現其強韌無比的調節再生能力嗎?
 或許,包括美國在內的不少經濟體,的確可見股市日漸穩定回溫,各種經濟領先指標亦呈現上升趨勢,而這些跡象則進一步反應在半年前仍是一片絕望悲觀的經濟成長預測報告上。但對於在金融海嘯襲擊下載浮載沉辛苦掙扎的勞苦大眾,把景氣復甦跡象視為翻身或即將告別苦日子的信號彈,恐怕只得失望憤慨了。
 在復甦的跡象背後,全球勞工所面對的冷酷事實是更多失業、更低保障以及隨之而來難以翻身的貧窮深淵。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最新一份報告顯示:因為金融海嘯影響,至二○一○年底為止,會員國中將再喪失一千萬個工作機會,高失業率將維持相當長久的時間。而世界銀行則預估:至明年底這波的金融危機將把八千九百萬人推入貧窮線底下(每天賺取不到一.二五美元)。
 這是怎麼一回事?復甦跡象下看來衝突對立的前景描述,到底哪一面才是真實?弔詭的是,它們很可能同時都將是這波金融危機後的真實情境。
 一年前,許多人預期在國家巨額紓困或直接接管身陷危機的金融機構後,至少將會對金融資本主義進行大刀闊斧地結構性改革,並對日漸不受控制的金融資本,重新展開在八○年代受到新自由主義影響而大幅放寬的種種管制。然而這樣的預期在一年後看來卻成了一場空。
 事實是,歷劫重生的銀行拿了各國政府挹注巨額資金解決流動性危機後,不出一年,再度以納稅人的錢作為擔保,重新投入高風險、高收益投資中。諷刺的是,對這些銀行而言,市場因少了競爭對手,反倒擴大了壟斷的成分。高盛、花旗、美國銀行等五大銀行,今年第二季收益竟然高達一三○億美元。也正是部分因此般「榮景」領航,華爾街與各國股市悄悄再度恢復生機。
 難道各國政府果真如此自甘墮落地對金融資本利益輸送?泛道德層面的解釋往往容易掩蓋背後結構;對此不少研究金融資本主義發展學者的觀點相對顯得具說服力:當金融資本主義在八○年代利潤率持續下降的危機下扮演起創造「利潤」主力後,也就確立了它與當代資本主義共生的結構。
 麻省理工學院教授Simon Johnson近日提出警語:若無法更強更有效地對金融資本進行監管,下次危機勢將更加嚴重。而面對如此前景,若多數基層民眾與勞工無法有意識地扮演改革翻轉結構的力量,只是一如過往等待景氣回升來決定自身命運,未來又豈有樂觀的餘地?(作者為青年勞動九五聯盟執委,社運工作者)
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11051401%20112009092400383,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