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January 25, 2010

Mizzou Philosophy of Science Discussion Blog

Hi all,

I'm in a Philosophy of Science seminar that focuses on natural selection and some other general philosophy of science topics. This is our discussion blog: http://mizzouphilsciers.wordpress.com/
Best,
Lynn

Saturday, January 16, 2010

檢查視網膜 提早20年發現失智症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0/new/jan/16/today-t2.htm

檢查視網膜 提早20年發現失智症
〔編譯張沛元、記者魏怡嘉/綜合報導〕英國科學家的最新研究顯示,未來中年人可能只需要做簡單的眼部檢查,最快就能在病症出現的二十年之前,提早發現未來是否會罹患阿滋海默症與其他疾病。這項簡單又廉價的技術,最快可望在三、五年內成為例行眼部檢查之一。此一研究結果已刊載於「細胞死亡與疾病」期刊。
視網膜細胞為腦部的延伸
這項眼部檢查之所以能提早發現未來是否會罹病,在於視網膜其實是腦部的延伸,而視網膜的垂死細胞與腦部細胞死亡有直接關聯,因此在利用螢光染劑讓視網膜垂死細胞呈現後,就能了解腦部細胞是否出現初期死亡跡象。視網膜細胞通常在阿滋海默症症狀變得明顯的十到二十年前開始死亡。此外,研究人員還發現,與阿滋海默症有關的視網膜細胞死亡的獨特模式。截至目前為止診斷正確率達百分之百。
該技術已進行老鼠實驗,人體實驗尚在籌畫,首批病患實驗預定今年稍後展開。倫敦大學學院的研究團隊對於將該技術運用於人類身上深表樂觀。
該研究主撰稿人、倫敦大學學院眼科研究中心研究員柯瑞迪洛說,很少人知道,視網膜雖然很薄,但卻是腦部的延伸;未來只要到市區找驗光師檢查視力就能了解腦部情況,是絕對可能的發生的事,「我希望(民眾)五年內就能上商業區(找驗光師)篩檢阿滋海默症。」
此外,這項技術還有助於研發阿滋海默症治療法,即時得知腦部對新療法的反應。科學家目前在研究阿滋海默症患者腦部活動時,主要仰賴昂貴的核磁共振(MRI)掃描與死後解剖。柯瑞迪洛說,目前針對神經退化疾病之治療的研究所面臨的最大障礙,在於缺乏一種可以直接評估大腦對新療法有何反應的技術──但這項檢查眼部技術可望克服此一困難。
神經科醫師:理論上可行
台北榮總周邊神經科主任蔡清標表示,眼睛大腦在胚胎時期是由大腦突出的構造物,因此視神經被視為腦的一部分,而視神經的末梢就是視網膜細胞,利用螢光標記看視網膜細胞的受損及死亡的速度,來判斷大腦的細胞退化、死亡速度,就像是利用一扇窗戶看到整個屋子的內部。
蔡清標指出,利用視網膜細胞來判斷大腦的細胞退化,理論上是可行的,但目前為動物實驗,距離到人體還有一段很長的路。
阿滋海默症是腦細胞進行性的退化疾病,目前無藥可醫。

Wednesday, January 13, 2010

Google不再協助中國封鎖網路消息 考慮退出中國市場

http://googleblog.blogspot.com/2010/01/new-approach-to-china.html

Google因為近日被中國駭客入侵,盜走了智慧財產資料,同時調查過程發現許多人權人士的帳號被有意的入侵與盜取(大家注意啊),再加上近年來言論自由限制越來越嚴重,已經決定不再協助中國封鎖網路消息。如果談判破裂,不排除考慮退出中國市場。

---

這真是相當重大的新聞!一則以喜一則以憂,喜的是Google不再協助中國過濾網路資訊,憂的是得知人權人士的信箱正透過不同方式被監控著。Google的公告中說明駭客除了除了直接從Google得到這些人的信箱資料(兩個帳號),大部份都是透過包含在部份垃圾信和網頁連結的病毒與木馬取得。因此,請各位特別要注意自己的電腦安全。

---

前幾天看了一個關於Google的特別節目,發現原來Google會紀錄所有IP以及帳號的所有搜尋紀錄。而這些資料都沒有消除。因此關心的人除了自己的私人資料要保護好外,還要記得自己的搜尋紀錄在外來的某一天可能會被公佈。在美國,Patriot Act讓政府可以從私人公司取得這些資料,在台灣,我相信沒有任何法律保護我們的搜尋紀錄,政府甚至中國都可以取得這些資料製作「注意名單」。節目中還說道,Yahoo還是MSN忘記哪一個就曾經去除IP與名字後公佈這些資料給統計公司,以為沒有名字與IP就不會讓任何人被這些資料影響。但是沒有想到,竟然還有是有人透過這些資料「找到」特定對象。節目中訪問Google的高層,其中一個人竟然回答:「你不想要讓人家知道,就不要搜尋啊!」但這不是問題吧...

---

總之,大家多多注意吧orz....

Tuesday, January 12, 2010

對話錄式Wiki之一:科學VS.哲學

各位各位:

關於上篇我提到的對話錄式Wiki已經引起University of Missouri-Columbia的Life Science Center Science and Society Program部份委員會成員的興趣,即將在開學後於委員會提出企劃案。我可能下星期會跟委員會的主席吃飯談談。

之所以會引起他們的興趣,是因為我提出的第一份計畫是關於科學家VS.哲學家的辯論,尤其是兩者對彼此的偏見。

舉例來說,科學家認為許多哲學問題只是定義之爭或者其性質沒有辦法透過實證研究得到答案,因此沒有意義。而哲學家通常認為科學家思考得太過天真,預設太多,或者沒有能力想「可能性」與counterfactual的情況。

當然這也涉及到科學與哲學之間的關係。科學的結果是否會影響哲學的討論?哲學的結果是否會影響科學的進行?如果會,那之間的關係是否是「必要」的?如果不管哲學,科學還有意義嗎?不管科學的哲學研究呢?過去哲學家的科學與哲學合一與現在的分道揚鑣,哪種做法才是能夠達到兩個學門的目標?

我打算從FAQ開始,收集十大哲學家對科學的問題and vis versa. 從這二十個問題開始,兩邊不同的回答會各自促進進一步的對話。

格式如下:

舉例來說,如果哲學家問科學家一個問題,科學家可能有幾種答法,各自表達不同的立場。
聽完回答,哲學家可以究其立場再更進一步問一個問題:
Q1
A1 (go to Q2)
A2 (go to Q3)
A3 (go to Q4)
A4 (go to Q5)

Q2
A1 (go to Q6)
A2 (go to Q7)
A3 (go to Q8)
A4 (go to Q9)

諸如此類。期待收集各位的意見。

期末加油,祝

研究魂永不惜滅

Lynn




Saturday, January 09, 2010

哲學對話錄式Wiki百科全書

今天有了個全新呈現哲學論證的構想,跟各位討論一下。

分析哲學的論證有很多種呈現方式,其中最常見的就是對話錄與文章論證形式。
前者一問一答一一討論隱藏在對話中的前提,引導出結論。
後者直接呈現論證本身,一個個前提經支持後討論導出的結論。
兩者都盡量將不同的可能攻擊討論清楚來支持自己的論證,但是兩者都有同樣的限制:
很難將所有觀點都呈現出來。
要不這樣會模糊一篇文章的焦點,要不就是這樣的導論性文章可能太長,或者不夠細。不管怎麼樣都必須在資訊上有所取捨。

在實體報章雜誌書籍的時代,這確實是一個困擾,但是在Web2.0的今天,已經沒有這個限制了!
所以我在想的論證呈現方式,是對話錄式百科全書!

擺脫Q&A固定的問題與答案,對話錄式百科全書從一個簡單問題開始,互動式的界面讓你選擇不同的答案會有進一步不同的問題,這些問題各有不同的多種答案,而這些答案也會引發更多的問題...就這樣,讀者可以自由選擇最貼切自己想法的答案,然後一步步分析自己的想法。

這個對話錄式百科全書有幾個特性:

1. 共同創作:結合不同人的努力,寫出不同的問題與不同的可能答案。看到一個問題,沒有你想的答案?加進去吧。看到答案,想到更進一步的挑戰?加進去吧。誰寫得不夠好?討論與修改吧。

2. Wiki連結:遇到不懂的字,click一下就連到說明的網頁囉!說明的網頁也來個對話錄式的!

3. 雜訊降到最低,重要資訊提到最高:每個人只要擔心自己現在走的這條路徑,不用去理會對應其他人的論證與討論。

怎麼樣?我現在很認真的想要找有心的夥伴一起來做出這個,正在跟美國這邊的一個教授請教中。也請各位有意見多多指教囉!

Lynn